著名高校八年制毕业的医学博士,也找不到工作了?
最近,一名简介为广州某三甲医院医疗组组长的外科主治医师在社交平台发文,提到了今年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这名医生记录,著名高校八年制毕业的医学博士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选择去一所医院社培。「当年我毕业那会我们同学有八年制的去看急诊的,但是也没有直接去社培的。现在确实越来越卷。」
社交平台截图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医院的招聘门槛也在水涨船高——区里的小三甲,三年前只需要本科带规培的岗位,去年入门门槛已经变成了双一流硕士。而今年刚开完的人才招聘会上,领导更是表示,原则上招聘硕士,但实际需要招聘带项目的博士。
即便条件如此苛刻,据说一个内科岗后台已经收到了 80 份博士简历,其中不乏兰大、吉大等 985 博士。
一叶落,可知天下秋。医学就业寒冬,真的来了吗?
从本科到博士:越读越卷,越卷越读
《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2019 届医学专业毕业后半年就业率为 92.3%。而几年后,《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3 届已降至约 84.6%,且低于平均。
《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截图
虽然这些数据只统计了本科生,但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在医学就业上,学历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卷项」。
刘文文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妇产科专硕,来自某省内排名第一的名校。她并不打算读博,计划在当地找个还不错的妇幼保健院或社区医院工作就行。「但实际到了招聘会才知道,社区妇保只招内外、眼科、检验的硕士生,对妇产科的需求已经饱和了。」
无奈之下,刘文文只好将目标转而投向省内其他的医院,却又遇到不少竞争同一岗位的博士研究生。「虽然岗位要求上写的是硕士生,但是博士都来了,医院还会看得起硕士吗?」
在招聘市场屡屡碰壁后,刘文文被迫重新考虑起读博这一项选择。
早在 2020 年,丁香园在《本科没工作,硕士遍地走,博士也难留三甲:医生的学历还值钱吗?》文章中就提到,甚至名校毕业的医学博士,因为第一学历差人一等,也是完全进不了三甲。
不仅是「卷」不进去的大三甲,基层医院也在不断提升人才招聘质量——早在 2022 年,东莞市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博士了。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官网截图
水涨船高的就业压力下,即便是曾经高考的顶流、顶尖学府的八年制博士,也难逃就业困境。
北京某三甲医院眼科医生梅清表示,他是八年制中比较幸运的一届,幸运在早出生了一年,早毕业了一年:「我们这一届基本上只要不是去太热门的医院或专业,像皮肤科、眼科这些学生还是能直接就业的,但是从我下一届开始,医院就要求必须先做博后了。」
和八年制相比,按部就班读出来的 5+3+3 医学博士们会相对更好就业一点吗?
某北京重点医学院校毕业的生殖医学博士林清说,不少招聘简介中,动辄百万博士安家费、数十万年薪。但实际接触后才知道,所谓「博士人才引进计划」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个非正式的顾问职位,那些高年薪和高收益也要一定年限后才能兑换。
有文献报道[1],从 2017 年开始,我国博士招生规模的平均年增长率增至 10.85%,其中医学专业的博士招生规模增幅位居榜首,年均增长率达 9.06%。
越读越卷,越卷越读,几乎成为绝大多数医学生的真实写照。
医院招聘,也迎来「寒冬」
医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不仅在于人才市场里过剩的「供」,还在于逐渐缩窄的「需」。
南方某知名双一流医科大学在讲座中指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紧缩」——换句话说,医院也在裁员。
这一医科大学的 PPT 中援引数据提到,约五分之一的用人单位 2024 年有裁员情况;2025 年初高校毕业生岗位数同比减少 20%,当下医学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复杂」。
图源:作者提供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显示,过去二十年间,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人数从每年 7 万人上升到了每年 94 万人,医学研究生毕业人数也从每年不到 7 千涨到 9 万,都增长了 12 倍有余;而医院诊疗人数仅增长了 3.1 倍。
丁香人才基于 2015~2019 年医疗机构招聘数据的分析认为,医疗机构招聘预算的增幅持续低于招聘规模增幅,意味着医院在人员投入上的热情下降,用人更趋谨慎。
然而,有博士找不到工作,却还有医院招不到人。
近期,山西省卫健委发布了《直属事业单位 2025 年公开招聘岗位核减及改报公告》,其中多家省级三甲的岗位因报名人数不足,导致岗位核减或被取消。
2024 年 2 月,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 2024 年公开招聘公告》,拟计划为 212 个医务岗位招聘 276 名工作者。之后也有部分岗位报名人数达不到开考比例,对未达到开考比例的岗位取消招聘计划。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截图
在医学毕业生就业的供大于需之外,还面临另一个重要问题——供需错位。
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人事科主任俞峰表示,该市每年的招聘都会出现大量的岗位空缺情况。「一方面是院里面要求高,基本上所有科室都是要硕士以上学历还得带科研,带规培的;一方面现在很多学生都不想留在老家了,都愿意去广东或者浙江上班。」
俞峰说,他们医院一直以来的重点宣传的招生学校都是南昌大学,但无论待遇还是条件都没啥吸引力,本地的医学院毕业生领导又「看不上」。「领导直接说,医院现在工作大家苦一苦是绝对够用的,招聘肯定是为了补强。」
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博士孙一阳表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寒冬,本质是招聘需求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医院不想慢节奏地培养人才了,都想着招个成熟的和尚直接念经。」
另谋出路?但哪条路都不好走
应对医学生的就业难题,也有一些医学院校开启了新的尝试。
西南医科大学《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指出,临床医学院本科落实率在全校学院中排倒数第二,仅高于外国语学院。
图源:西南医科大学 2023 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南医科大学于 2024 年 6 月推出「管培医生」概念,对应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成长为规培生、研究生、临床医生前的一段「空窗期」。经过这一年工作,学生拥有了考执医的资格,同时也有时间复习考研。(点击查看丁香园往期内容:《多家医学院推出「管培医生」,不考研不规培,工资会更高吗?》)
随后,四川多地也推出了相似的岗位。如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事业单位招聘 162 名医疗卫生辅助岗,主要面对的就是应届的医学毕业生。服务期限一年,工作生活补贴标准约 4 万元/人/年(含五险一金)。
这些尝试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西南医科大 2024 年的临床本科毕业生落实率已赶超全校平均水平,来到了第一梯队(95% 以上)。
「用一个一年的『管培项目』撬动超 10 个点数的就业率,想出这个妙计的真是个天才。」有业内人士评价。
但是,管培项目后再度读研深造的医学生们,毕业后,真的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吗?
也有医学生们试图跳出医院招聘圈。
现天津某医院博士后赵晓军回忆,在他本科时,诊断行业的大外企来学校办招聘会,只要面试成功都能转正。「当时整个年级所有的人都没有去应聘,因为大家都想考研,以后进医院检验科。」
而如今,赵晓军博士毕业,再应聘这家外企已是石沉大海。
江浙沪某 985 高校毕业的医学博士裴知也提到,自己在面试某药企时,发现招聘条件和几年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比如 MSL 医学联络官这个岗位,前几年本科、硕士,或非专业对口的博士都有机会,但今年来看,博士是必须的,跨专业根本没有机会。」裴知说。
某药企医学经理韩磊说,如今药企招聘,也更倾向于招聘高端人才,而不是从零培养人才。「如果候选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绝对是一个加分项。」
谈及如今的就业形势,转行已多年的韩磊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觉得在医院安安稳稳上班还是最好的。」